脂类(外文名:lipids),是人类膳食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一类有机化合物,包括脂肪和类脂,部分成员化学结构相似,也有部分成员结构完全不同。
脂肪主要由碳、氢、氧三种元素构成,是由三分子脂肪酸与一分子丙三醇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化合物,因此也被称为甘油三酯;类脂则是与脂肪分子相结合的复合化合物,具体包括磷酸甘油酯、糖脂、固醇、脂溶性维生素及固醇类等,这类物质主要分布在机体的细胞膜、神经组织等部位。同时,脂类普遍具备三种特性:一是能与脂肪酸构成酯,或具有与脂肪酸成酯的可能性;二是可被活的机体组织所利用;三是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乙醚、三氯甲烷、丙酮及苯等脂肪溶剂。脂类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作为能源物质、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充当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以及作为激素、维生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物质。
脂类按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单纯脂质、复合脂质和非皂化脂质。习惯上把脂肪称为真脂,而把其他脂类化合物如磷酸甘油酯、糖脂、蜡等统称为类脂。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中,脂类的传统功效包括提供高能值、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抑制粉尘、改善饲料适口性等。随着对果蔬油脂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果蔬油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市场上已有大量的果蔬保健油脂,不饱和油脂胶丸和软胶囊产品以及果蔬芳香油化妆品等。也有将果蔬油脂添加到冰淇淋中以改善其色泽、质地和口感等。
名词定义
脂类是在人类膳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脂肪和类脂,是一类化学结构相似或完全不同的有机化合物。
组成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
脂肪
油脂是指脂肪族羧酸与丙三醇所形成的酯。在室温下呈液态者称为油,呈固态者称为脂肪。是一类不溶于水、可溶于有机溶剂(如乙醚、石油醚、苯、三氯甲烷等)的脂肪类物质。
自然界中提取的油脂多为混合物,并非单一化合物。油脂中的脂肪酸大多是正构含偶数碳原子的饱和的或不饱和的脂肪酸,常见的有肉豆蔻酸(C14)、软脂酸(C16)、硬脂酸(C18)等饱和酸,以及棕榈烯酸(C16,单烯)、油酸(C18,单烯)、亚油酸(C18,二烯)、亚麻酸(C18,三烯)、花生四烯酸单细胞油(C20,四烯)等不饱和酸。饱和脂肪酸以紧密排列的方式堆叠,易固化,室温下通常是固态。动物中提取的油脂大多含有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是固态,如猪油。而从植物种子中得到的油脂大多含有短链或不饱和脂肪酸,室温下是液态,如橄榄油。油脂根据其饱和程度又可分为干性油、半干性油和非干性油。不饱和程度较高,在空气中能氧化固化的称为干性油,如桐油;在空气中不固化的则为非干性油,如花生油;处于二者之间的则为半干性油。油脂具有食用功能,是大多数异养生物(包括人类)饮食的必要组成部分。一些不能从体内直接合成、必须通过油脂消化释放的脂肪酸被称为必需脂肪酸。人体营养中有两种必需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只能通过食物中的油脂摄取。油脂在人体内主要经脂肪酶催化,生成丙三醇和脂肪酸,然后经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油脂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和供应热能,在代谢中可提供的能量比糖类和蛋白质约高一倍。1克油脂在体内完全氧化时,大约可产生40千焦的热能。油脂还有保护脏器、保持体温、维持细胞功能等生理功能。此外,油脂还用于肥皂生产和油漆制造等工业中。
类脂
类似脂肪的有机化合物的总称,属于脂类化合物。包括磷酸甘油酯和固醇类等物质。又称脂质。
类脂是从生物中提取的、溶于非极性溶剂(如三氯甲烷、乙醚)而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类脂化合物包括一些化学结构与油脂有较大差异的物质,如磷脂、蜡等,由于它们在物态及物理性质方面与油脂类似,因此叫作类脂化合物。类脂是构成人体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尤其是在神经组织细胞内含量丰富,约占细胞膜重量的50%,对生长发育非常必要。类脂可以在体内合成,它受膳食、运动量等影响小,故称基本脂或固定脂。类脂占人体重量的5%,主要包括磷酸甘油酯、糖脂、脂蛋白和类固醇。
①磷脂:含有磷酸的脂质,为两性分子,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脂肪的吸收和转运及脂肪酸的储存也起重要作用,例如卵磷脂、脑磷脂、肌醇磷脂等。
②糖脂:一种携有一个或多个以共价键连接糖基的复合脂质。是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包括脑苷脂类、神经节苷脂等。
③脂蛋白:一种与脂质复合的水溶性蛋白质,包括乳糜微粒、极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
④类固醇:广泛分布于生物界的一大类环戊烷多氢菲行生物的总称,包括胆固醇、麦角固醇、皮质固醇。胆酸、维生素D、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
分类
生物体内所含的脂类,按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可分为三大类:单纯脂质、复合脂质和非皂化脂质。习惯上把脂肪称为真脂,而把其他脂类化合物如磷酸甘油酯、糖脂、蜡等统称为类脂。
1、单纯脂定义:脂肪酸与醇脱水缩合形成的化合物。 蜡:高级脂肪酸与高级一元醇,一般为幼植物体表覆盖物、叶面、动物体表覆盖物,同时也是蜂蜡的主要成分。 丙三醇脂:高级脂肪酸与甘油,是含量最多的脂类。
2、复合脂定义:单纯脂加上磷酸等基团产生的衍生物。 磷脂:甘油磷脂(卵磷脂、脑磷脂)、鞘磷脂(神经细胞中含量丰富)。
3、脂的前体及衍生物。 萜(音tiē)类和甾(音zāi)类及其衍生物:不含脂肪酸,都是2-甲基-1,3-丁二烯的衍生物。 衍生酯:上述脂类的水解产物,包括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甘油、鞘氨醇等。 高级脂肪酸、甘油、固醇、前列腺素。
4、结合脂定义:脂与其他生物分子形成的配位化合物,如糖脂、脂蛋白等。 糖脂:糖与脂类通过糖苷连接起来的化合物(共价键),如霍乱毒素。 脂蛋白:脂类与蛋白质在肝脏内通过非共价结合形成的产物,如血液中的几种脂蛋白,VLDL、LDL、HDL、VHDL是脂类的运输方式。
5、衍生脂类是由简单脂类和复合脂类衍生而来的脂类,如固醇类萜类以及取代烃等。此外,还可根据能否形成皂盐,将脂类分为皂化脂类和不可皂化脂类。
结构
脂质按其结构和组成可分为:简单脂质,复合脂质和衍生脂质。
简单脂质
简单脂质是脂肪酸与醇类(丙三醇、高级一元醇等)反应生成的酯类物质, 其中包括蜡。常见的简单脂质有酰基甘油酯,像三脂酰甘油(也叫甘油三酯)、甘油二酯(DG)、单酰甘油(MG)、烷基醚酰基甘油酯等,在食物中的脂质里,酰基甘油酯占比达99% 。此外,简单脂质还涵盖高级一元醇与脂肪酸形成的酯,比如蜂蜡,以及固醇与脂肪酸形成的酯,如羊毛脂。
复合脂质
复合脂质是指除脂肪酸与醇类生成的脂外,尚有其他脂质磷酸甘油酯、糖脂等。磷脂包括甘油磷脂(glycerophosphatide; GP)和鞘磷脂(sphingomyelin; SM),GP是含脂肪酸、甘油的磷脂(如卵磷脂),SM是含脂肪酸、鞘氨醇的磷脂。糖脂包括糖基丙三醇酯(glycoglyceride; GG)和鞘糖脂(神经鞘糖脂类; GS),GG是含脂肪酸、甘油的糖脂,GS是含脂肪酸、鞘氨醇的糖脂。中性GS携有单糖头基(例如脑苷脂,以脑细胞膜所含半乳糖脑苷脂最为常见),酸性GS除有脂肪酸、鞘氨醇和糖类外还含有硫酸(萝卜硫素脂)或唾液酸(神经节苷脂),神经节苷脂具有带1个或多个唾液酸残基的低聚糖基,它们主要存于神经组织内,但动物的其他组织中也含有。
衍生脂质
衍生脂质(derivedlipid)是单纯脂质和复合脂质的衍生物,或与之密切相关并具有脂质-般性质的物质,以及由若干2-甲基-1,3-丁二烯碳骨架构成的物质。它主要包括高级一元醇、脂肪酸及其衍生物、萜类、类固醇类、脂溶性维生素、脂多糖及脂蛋白。
不皂化脂类
不皂化脂类是指与碱不起作用、不溶于水但溶于醚的物质,包括固醇、蜡、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脂肪醇等。
生物学功能
脂类广泛分布于植物细胞和组织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其主要功能如下。
1.作为能源物质
贮藏性的脂类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且能量高度集中,所占体积小。每克脂肪完全氧化时产生389k能量,而糖仅为172kJ,即每克脂肪氧化所放出的能量为糖的2倍多。所以自然界中油料种子多,是一种适应性表现。油料作物种子的贮藏物以脂肪为主,当种子发芽时脂肪氧化产生能量并转化为其他物质。
2.组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磷酸甘油酯、糖脂、固醇是构成生物膜的重要物质。生物膜系统不仅构成了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有高度选择性的半透性屏障,而且直接参与物质转运、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细胞识别等重要生命活动。
3.作为植物体表面的保护层
参与这一作用的主要是蜡类。它们可以在植物体表面或种子、果实表面形成一层稳定不透水但透气的保护层,起到降低蒸腾作用、防止机械损伤、保持温度等作用。
这类脂类主要是指一些萜类和植物固醇类物质。此外,脂类还能促进人和动物对食物中脂溶性维生素及必需脂肪酸的吸收。
生物合成
甘油的生物合成
在生物体内,甘油的生成可通过糖代谢中间产物转化实现:糖酵解过程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在细胞质中 3 - 磷酸甘油脱氢酶的催化下,可被还原为 3 - 磷酸甘油;随后,3 - 磷酸甘油能与脂肪酰 - CoA 结合,进一步合成三酰甘油。
在酵母进行酒精发酵的过程中,若体系中加入亚硫酸氢钠盐,发酵生成的乙醛会与亚硫酸氢钠盐形成加合物。该加合物的形成会阻碍乙醛正常被还原为乙醇的反应进程,导致细胞内 NADH(还原型辅酶 Ⅱ)发生积累。积累的 NADH 会作为还原剂,将糖酵解产生的磷酸二羟丙酮还原为 3 - 磷酸丙三醇;3 - 磷酸甘油再经磷酸酶催化脱去磷酸基团,最终生成甘油。这一甘油生成反应具有重要的工业价值,目前工业生产中已利用该反应路径实现甘油的制备。
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一)饱和脂肪酸的从头合成 脂肪酸的合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有两个多酶系统参加。
1、乙酰 - CoA 羧化酶 乙酰 - CoA 羧化酶是含生物素的酶,大肠杆菌的乙酰 - CoA 羧化酶含有三种成分: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BCCP)、转羧基酶,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下列反应:
上述反应中的乙酰辅酶A 是由糖酵解的产物丙酮酸生成的。丙酮酸在细胞质中形成后,扩散进入线粒体内衬质中,在线粒体内,丙酮酸被氧化脱羧生成乙酰-CoA。乙酰-CoA在线粒体内可与草酰乙酸结合成柠檬酸,丙二酸单酰-CoA可以透过线粒体膜进人细胞质,然后在柠檬酸裂解酶催化下再生成乙酰-CoA,这个反应要求ATP参与:
抗生素素蛋白对乙酰 - CoA 羧化酶有抑制作用。此酶亦可被软脂酸抑制,这可对脂肪酸的合成起反馈调节作用。
2、脂肪酸合成酶系统
脂肪酸合成酶系统是一个多酶配位化合物。包括下列多种酶:乙酰转酰酶、丙二酸单酰转酰酶、缩合酶(B-酮脂酰ACP合成酶)、B-酮脂酰-ACP还原酶、B-羟脂酰-ACP脱水酶,烯脂酰-ACP还原酶;此外在复合物中还含有酰基载体蛋白(ACP)。ACP是一种对热稳定的蛋白质,在其丝氨酸残基上结合一个4'-磷酸泛酰基乙胺。ACP的-SH 基与酰基结合,其作用和 CoA 相似。
(1)由脂肪酸合成酶催化下列反应步骤(图10-1):(1)乙酰辅酶A与ACP作用,生成乙酰-ACP(图10-1反应步骤①),乙酰随即转移至B-酮脂酰-ACP合成酶分子的半胱氨酸残基上(图10-1反应步骤2)。
(2)丙二酸单酰 - CoA 与 ACP 作用,生成丙二酸单酰 - ACP(图 10 - 1 反应步骤③)。
(3)乙酰~S - 酶与丙二酸单酰 - ACP 起羟醛缩合,生成乙酰乙酰 - ACP,同时放出。此反应由β - 酮脂酰 - ACP 合成酶(缩合酶)催化(图 10 - 1 反应步骤④)。
(4)乙酰乙酰 - ACP 被 NADPH 还原(图 10 - 1 反应步骤⑤)。
(5)β - 羟乙酰 - ACP 发生脱水反应,生成相应的α,β不饱和脂酰~S - ACP(巴豆酰 - ACP)(图 10 - 1 反应步骤⑥)。(6)巴豆酰 - ACP 再由 NADPH 还原为丁酰 - ACP(图 10 - 1 反应步骤⑦)。这样,由乙酰 - CoA 起,经缩合、还原、脱水、再还原几个反应步骤,便生成含 4 个碳原子的丁酰基。总反应是:
脂肪酸合成需要的 NADPH 有 60% 是由磷酸单糖互变枢纽途径提供的,其余部分可由糖酵解生成的 NADH 经下列反应转变而来:
上述反应系列使碳链延长 2 个碳原子。如果以丁酰 - ACP 代替乙酰 - ACP 作为起始反应物,重复上述反应系列,又可以使碳链延长 2 个碳原子而生成己酰 - ACP。如此重复下去,反应每循环一次,碳链便延长 2 个原子,直至生成含 16 个碳的软脂酸为止。
(二)脂肪酸链的延长
在生物细胞内还含有碳链长度在以上的脂肪酸,如硬脂酸(18:0)、花生酸(20:0)等。这些脂肪酸是在脂肪酸碳链延长系统催化下,以棕榈酸为基础,进一步延长脂肪酸碳链形成的。不同生物的脂肪酸碳链延长系统(Ⅱ 型,Ⅲ 型)在细胞内的分布及反应物均不同,如表 10 - 1 所示。
I 型即脂肪酸碳链延长从头系统,形成棕榈酸(C16)。由 Ⅱ 型脂肪酸碳链延长系统则形成硬脂酸(C18)。Ⅱ型系统对低浓度的亚砷酸盐十分敏感,但I型系统则不敏感。此外,I型系统则只用NADPH和NADH为还原剂,但 Ⅱ 型系统则只用NADPH。由 Ⅲ 型系统则形成C20以上的脂肪酸。脂肪酸碳链延长反应如图 10-2 所示。
三脂酰甘油的生物合成
三脂酰丙三醇是由3-磷酸甘油和脂肪酰-CoA缩合形成的,合成过程如图10-4所示。
3-磷酸甘油在磷酸甘油转酰酶催化下与脂肪酰-CoA 缩合形成磷脂酸(反应①);磷脂酸在磷酸酶催化下脱去磷酸后生成甘油二酯(反应②));在二脂酰甘油转酰酶催化下二脂酰甘油再和一分子脂酰-CoA 反应生成三脂酰甘油(反应③)。参加三脂酰甘油合成的是脂酰-CoA,而脂肪酸合成系统及脱饱和酶生成的却是脂酰-ACP。由脂酰-ACP转变为脂酰-CoA是由脂酰-ACP硫脂酶和脂酰硫激酶共同催化下完成的:
磷脂的生物合成
(一)磷脂的合成部位和原料
全身各组织细胞的内质网均含有合成磷脂的酶系。肝、肾及肠等组织最为活跃。体内磷酸甘油酯根据来源不同分成:①直接由食物提供的外源性磷脂:②在各组织细胞内,经过一系列酶的催化而合成的内源性磷脂。合成的原料包括磷酸、丙三醇、脂肪酸、胆碱、胆胺以及丝氨酸、肌醇等。
(二)磷脂合成的基本过程
甘油磷脂的生物合成时,首先由磷酸甘油与两分子脂肪酸缩合成磷脂酸然后以此为前体加上各种基团而形成磷脂。生物体中以磷脂酸为前体合成甘油磷脂的途径有两条。磷酯酰胆碱磷脂生物合成的两条途径共同需要CTP参与它既是合成中间产物的必要组成,又为合成反应提供所需的能量。
① 在哺乳动物中先形成CDP-胆胺/CDP-胆碱,然后将乙醇胺转移给甘油二酯。卵磷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及脑磷脂(磷脂酰胆胺)的合成:甘油二酯是合成卵磷脂及脑磷脂的重要中间产物,胆碱及胆胺则由活化的CDP胆碱及CDP胆胺提供。脑磷脂的合成在内质网膜上进行。见图10-12
②另外一条CDP-甘油二酯途径相对普遍。首先,磷酸甘油二酯与CTP作用形成胞苷二磷酸甘油二酯(CDP-二酰甘油),然后将二酰甘油转移给丝氨酸生成磷脂酰丝氨酸,后直接脱羧生成脑磷脂,脑磷脂甲基化后形成卵磷脂。见图10-13。
消化和吸收
普通膳食中的脂类主要是甘油三酯,其次是少量的磷酸甘油酯和胆固醇等。脂类的消化始于胃脂肪酶对甘油三酯的水解。但是其消化、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上段。因为小肠中会流入能极大促进脂类消化和吸收的胰液与胆汁。胰液中含有多种脂类消化酶,而胆汁则含有能作为乳化剂的胆汁酸盐。脂类经过消化形成的甘油一酯、溶血磷脂、脂肪酸、游离胆固醇和甘油等产物最终均被小肠黏膜细胞所吸收。小肠黏膜细胞吸收的所有长链脂肪酸都用于甘油三酯的再合成,新合成的甘油三酯会与磷脂、胆固醇、胆固醇酯、脂溶性维生素和载脂蛋白一起组成乳糜微粒,经淋巴管收集后由胸导管进入血液循环。
酶促水解
脂肪酶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在人体内,脂肪的消化主要在小肠中进行,由胰脂肪酶催化,在胆汁酸盐和辅脂肪酶的协助下,脂肪逐步水解生成脂肪酸和丙三醇。磷酸甘油酯酶有许多种,作用于磷脂不同部位的酯键。在1位及2位酯键起作用的酶称为磷脂酶A1及A2,生成溶血磷脂和游离脂肪酸。在3位酯键起作用的酶称为磷脂酶C,作用于磷酸取代基间酯键的酶称为磷脂酶D。作用于溶血磷脂1位酯键的酶称为磷脂。
酶B1胆固醇酯酶可水解胆固醇酯生成胆固醇和脂肪酸。小肠可吸收脂类的水解产物。胆汁酸盐帮助脂类乳化,与结合载脂蛋白(apoprotein,apo)形成乳糜微粒经肠黏膜细胞吸收进入血液循环。乳糜微粒(chylomicron,CM)是转运外源性脂类的脂蛋白。
脂类检验
血清总胆固酵测定(TCH)
检验方法及原理
酶法:胆固醇酯酶水解胆固醇之后,以胆固醇氧化酶氧化胆固醇,产生HO,然后以Trinder 反应测定,求得其含量。
参考值
2.9~5.4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 见于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总管阻寨、糖尿病和粘液性水肿。其他如肥大性腰椎骨质增生、老年性白内障和牛皮癣等疾病也可使血清总胆固醇增高。
2.减低 见于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急性胰腺炎、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感染和营养不良等,胆固醇含量可降低。
血清甘油三膳测定(TG)
检验方法及原理
酶法:用脂肪酶使血清中甘油三脂水解,生成甘油和脂肪酸。甘油在甘油激酶催化下生成磷酸甘油,脂肪酸在磷酸甘油氧化酶催化下,生成磷酸二羟丙酮和HO。然后以Trinder反应测定,计算血清甘油三酯含量。
参考值
0.56~1.52mmol/L。
临床意义
1.增高见于动脉粥样硬化(高于4.52mmol/L水平常预示会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胆道梗塞、急性胰腺炎、糖原积累病、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妊娠后期。
2.减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肾上腺皮质功能降低和肝功能严重低下,低于0.45mmol/L多与营养不良有关。
应用领域
脂类在饲料行业中应用
脂类,又称脂质,是一类低溶于水、高溶于非极性溶剂的生物有机化合物。多数脂类由脂肪酸与醇形成的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构成,在常规饲料分析中,其被划分为粗脂肪,即能溶于石油醚或乙醚的物质总称;酸水解脂肪则是先以盐酸水解样品,再用乙醚浸提,可实现对结合态脂肪与游离态脂肪的测定。脂类包含脂肪、类脂等类别,在饲料行业中,常用脂类有植物油、动物脂肪、磷脂等,这类脂类的共同特征是均含有脂肪酸,而脂肪酸的差异是决定脂类特性的关键因素。
在动物营养与饲料行业中,脂类的传统功效包括提供高能值、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抑制粉尘、改善饲料适口性等。不过,近年来研究发现,脂类在动物营养领域存在不足,尤其在脂肪酸平衡、功能性脂肪酸、生物活性脂类等方面的问题,对其在饲料行业的应用形成了制约。
从动物体内脂肪转化来看,以养猪生产为例,其过程是将人类非直接食用的物品,通过猪这一生物转化载体转化为猪肉,此过程需消耗含碳化合物,并将饲料中以植物来源为主的蛋白质转化为动物蛋白质。数据显示,猪胴体中脂类占比远高于蛋白质。当猪体重超过60kg进入育肥期后,机体脂肪沉积速度会超过蛋白质,过剩能量主要向脂肪沉积方向转化,且随着体重增加,猪的蛋白质合成能力逐渐下降,这一现象是猪饲料转化效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的生物学基础,因此在研究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同时,需重视对脂肪的研究。
以肌肉沉积为代表的动物性产品生产,本质是在 ATP 驱动下的物质转化过程。猪生产净能的获取主要依赖脂肪转化,在蛋、奶等动物性产品的形成过程中,脂肪也是产品干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体内的脂肪主要来源于淀粉与外源性脂类的转化,具体转化路径分为 “淀粉 — 糖 — 动物脂肪” 与 “饲料油脂 — 动物脂肪”,不同转化路径的效率存在差异,其中 “饲料油脂 — 动物脂肪” 的转化效率更高。从实际应用来看,在饲料中合理添加油脂,能够降低由淀粉从头合成动物体脂肪的比例,对提升动物性产品生产效率具有积极作用。
果蔬油脂的应用
果蔬中的油脂主要有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如猕猴桃含油量高达25%,富含a-亚麻酸。这些植物油脂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热量和脂肪酸,而且还对人体有特殊的生理作用。在类植物和橄榄油中含有丰富的鲨烯,可以增强机体生理功能,提高免疫力,帮助抵抗紫外线伤害。大量的研究表明果蔬脂类含有多不饱和脂肪酸,可以抑制胆固醇的吸收和合成、抗氧化、防治中老年人心血管硬化、减少癌症的发病率。随着对果蔬油脂中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深入,果蔬油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市场上已有大量的果蔬保健油脂,不饱和油脂胶丸和软胶囊产品以及果蔬芳香油化妆品等。也有将果蔬油脂添加入冰淇淋中以改变其色泽、质地和口感等品质。在这些基础产品之外,许多高新技术扩大了果蔬油脂的应用范围。
参考资料
油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09-27
类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09-27
脂质.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