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地震

泉州地震,是指1604年12月29日17-19时(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时)发生在福建省泉州以东近海海域(北纬25.0°,东经119.5°)的8级大地震。

泉州地震的震源深度达25公里,震中乌丘屿附近海域烈度大于10度,此次地震的破坏范围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沿海地区及海岛都有人畜伤亡,受破坏严重,乡间无数房屋倒塌,出现大量地裂,并发生喷沙和池水干涸等现象。此外,该地震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省上海市、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泉州市地震后,泉州重建工作由泉州知府姜志礼统筹。

地震背景

历史地震

据史料记载,自唐代起,泉州及下辖县域便有地震记录,不同时期地震的频率、强度及影响存在差异,可分为明洪武二十九年之前、第一个地震活动期、地震平静期及第二个地震活动期四个阶段。

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之前

泉州市此阶段的地震记载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宋元时期记录逐渐增多,涉及永春县、泉州府城、惠安县安溪县、晋江、南安等多个区域,多以单次地震或短时间内多次地震为主,部分地震伴随明显震动、声响及局部地质变化

唐光启二年(886年),永春发生地震。北宋建隆四年(963年)四月,泉州府城遭遇地震,“地忽大震,栋宇将倾,坐立者不自持”,震动强度足以导致建筑摇晃、人员难以站稳。北宋祥符年间(1008—1012年),泉州地震持续逾一个月,引发民众广泛恐慌。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四月,惠安发生地震,伴随雷鸣般声响;次年(1067年)秋九月,泉州市再次地震,震声如雷。

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二月,晋江、惠安县安溪县等地先于癸未日地震,丙戌日再次震动。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四月初九(壬申日),晋江、惠安地震,五月庚子日及八月壬辰日又接连发生地震;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十二月壬辰日,泉州府城及惠安境内均发生地震。

1445年—1691年:第一个地震活动期

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一个活动期为明正统十年(1445年)至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泉州市在此期间地震频率显著升高,不仅单次地震强度增强,还出现多次强震及余震,对建筑、地质环境及民众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其中明万历年间的1604年、1607年两次强震最为突出。

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九月,泉州府城及安溪县、南安等地先后发生3次地震,初六日(丙寅日)安溪地震尤为明显。明弘治八年(1495年)九月八日,泉州地震;弘治十三年(1500年)三月,晋江、南安、惠安县、安溪同时地震,伴随雷鸣般声响,安溪三公峰发生崩塌;弘治十四年(1501年)正月十七日,泉州市、惠安地震,同年九月安溪午山崩塌,且当年泉州遭遇大旱;弘治十五年(1502年),晋江、惠安等地再次地震。

正德年间,泉州地震活动持续:正德十一年(1516年)八月,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县发生强震,安溪午山再次崩塌;正德十二年(1517年)二至六月,泉州府城数次地震,八月安溪地震伴雷鸣,且地面出现“如马尾、长尺余”的白毛,十月泉州爆发大疫;正德十四年(1519年)九月,福州市莆田市、泉州三府同步地震,泉州下辖晋江、惠安县、安溪等县均受波及,安溪境内发生2次地震;正德十五年(1520年)三月二十五日,安溪发生强震,声响如雷。

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晋江发生强震,震中位于安海镇,造成房屋倒塌;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一、二月间,泉州府城先后发生6次地震;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正月元宵节,福州、兴化、泉州市三府同时地震,泉州府城“墙屋摇动”;隆庆元年(1567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晋江、南安、惠安、永春地震,永春四、五都歧山崩塌压死9人,二月二十一日未时及四月初三日酉时又发生余震;万历二年(1574年)八月初四日,晋江、南安、惠安地震,紫帽山北麓东侧崩裂。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四月,惠安地震伴雷鸣,震波自东向西传播,导致西南方向雉堞窝铺几乎全毁、洛阳桥石梁折断、城中石坊倾倒砸坏房屋,同年十一月安溪县发生强震,山体崩裂;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九月,惠安县晋江发生强震,洛阳桥扶栏多坠入海中;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泉州府城及安溪、同安地震;万历三十年(1602年)秋,泉州市强震伴随暴风淫雨,清净寺“楼栋飘摇,倾圮日甚”;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七月,惠安县发生地震。

1604年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十一月初八日(1604年12月28日),泉州以东海域发生前震,初九日夜酉时(1604年12月29日)发生主震,震中位于北纬25.0°,东经119.5°,震级达8.0级(1994年昆明历史地震研讨会定为7.5级),震源深度25公里,是泉州历史上最大地震,也是中国东南沿海有记载以来规模最大的地震。

1607年

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正月,泉州市发生前震,“门户动摇有声”;八月二十八日(公历10月18日)发生主震,伴随飓风与淫雨,震波自东北向西南传播,对泉州府城及下辖县域的建筑造成集中破坏。此次地震还波及泉州下辖县域:安溪龙津桥、同安便安桥均在震后重修,永春县学宫尊经阁于震后(1607年十一月)动工兴建,惠安县巡城雉堞全毁。

明崇祯四年(1631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泉州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县地震,声响如微雷,次年(1632年)二月初二日申时,泉州府城及安溪、南安再次地震。清康熙六年(1667年)十月,惠安地震,同年当地五谷丰登;康熙八年(1669年)十月十日,惠安再次地震;康熙帝十年(1671年)十月二十五日夜,晋江、南安、安溪地震,伴随声响且余震达六七次;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月十六日午时,泉州晋江、惠安县、安溪发生强震,声响如雷;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七月,泉州府城地震。上述地震均可见于清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及安溪县南安县、惠安旧志,记载内容包括地震时间、波及范围及伴随现象。

1692年—1790年:地震平静期

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一个活动期与第二个活动期之间,即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地震平静期,此阶段泉州市及周边地区未发生大于4.75级的地震,地震活动频率与强度显著降低,仅偶有轻微地震记录。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六月,泉州晋江、惠安地震,七月又发生强震;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二月,泉州府城地震,两次地震均仅见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记载,未提及建筑损毁或人员伤亡,推测震动强度较弱。

1791年—:第二个地震活动期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起,为福建省历史地震第二个活动期,泉州在此期间地震活动有所恢复,但整体强度不及第一个活动期,仅少数地震造成局部建筑损坏。

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三月,泉州市发生强震;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1808年)六月十五日夜,泉州强震伴随巨大声响;嘉庆二十年(1815年)秋、冬两季,泉州先后发生地震;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九月九日夜九点,泉州地震,导致床榻震动、椽柱屋梁折断发声,城东角房屋倾颓、墙垣倒塌,逾时又有轻微震动,震中位于泉州海外,民国《南安县志》亦记载此次地震,称“光绪末年,地大震”。

地质构造背景

泉州市在第四纪更新世之前位于环太平洋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中、地壳运动间歇强烈、地质构造活动强度;现代在防范海板块对欧亚板块挤压形成的“台湾动力触角”“影响区,但地震的破裂不具全新世界活动性,新构造运动不强烈,实际上未见≥5.0级地震记录,属于地壳相对稳定区,未来遭遇6.0级地震的危险性不大,其地震破坏性影响主要来自周边孕震区,特别是东部海域,与“台湾动力触角”的作用和滨海断裂带的活动有关。

数据测定

发震时刻

泉州地震发生于1604年12月29日10时左右。

震中位置

泉州地震的震中位置为中国福建省泉州以东近海海域(北纬25.0°,东经119.5°)。

震级

泉州地震的震级为8.0级。

震源深度

泉州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

相关地震数据

参考资料:

地震过程

1604年12月29日17-19时(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初九酉时),福建省泉州以东近海海域(北纬25.0°,东经119.5°)发生了8级大地震。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5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

地震前兆

1604年之前的三年间,周围地区小震纷纷,没有破坏性。第一阶段,前震在远离或逼近主区作多次往返“跳跃”;第二阶段,在主震前一星期内前震迁移到主震区附近西南海域,有感地震活动非常密集,然后大震。前震活动区长轴方向接近主震等轴线长轴方向。

主震过程

1604年12月29日(明万历三十二年十月九日)17-19时,泉州市东海中(北纬25.0°,东经119.5°)大震发生,造成灾害,安溪县山川崩裂。福宁大震时听到如雷的响声等。

余震

持续活动4年多,第一阶段在主震后半年内,余震活动十分频繁。第二阶段在主震半年以后,余震频次明显减少。余中有的有破坏性。其活动区长轴方向与主震等震线长轴方向一致,主要发生在余震活动集中区。

次生灾害

大阵后还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如大水,大风、干旱、地声等。但有的不一定与之有联系。

伤亡与灾害

泉州地震造成闽南地区沿海大部分地区都有人畜伤亡。此次地震破坏较重,最远距震中达220公里;有感范围最远达1000公里,安徽、江苏省上海市、湖北、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等省区的124个县均有记载。

泉州府(今晋江地区)至兴化府(今莆田市)受灾最重。山崩地裂普遍,涌沙冒水激烈城楼崩塌厉害,民房倒毁无数,人畜伤亡众多。明、清有关的府志县志和乡志等都记载有当时的灾情:顷刻间,泉州古城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城内外庐舍倾圮,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建筑十分考究的开元寺东西福建镇国塔遭到破坏,东塔第一层尖石坠落,第二层和第三层扶栏碎裂,顶盖槟石从南倒落。历史上有名的横跨海湾的梁式石桥洛阳桥[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泉州市知州蔡襄主持修造。桥长834米,宽7米。共有58个桥墩],大震时受到损伤,强余震时“桥圮,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地震还使停泊在海边的许多船只沉没。

莆田市、南安、同安区等地城墙崩塌,城楼、堞倾圮,城乡房屋倒毁无数,平地裂缝,涌出黑沙水。漳浦民房倒塌很多,兴教寺金刚像损坏,忠节坊、仙云坊二坊顶坠落,南城门外田中陷一大穴,涌出黑沙水。福建省一半以上的州县房屋都有破坏。

灾后重建

1604年,泉州市地震后,泉州重建工作以“先重民生与文化地标、再及基础设施”为核心策略,由姜志礼统筹,官绅协作推进,覆盖建筑修复、工程创新与秩序稳定三部分,后因1607年又发生强震,采用“应急抢修—系统修缮—功能恢复”重建工作。

文化地标与宗教场所

泉州地震后的重建以“维系文化认同”为第一目标,优先修复孔子庙宗教寺庙等精神象征建筑。府文庙作为泉州文教核心,1604年地震中“殿堂两庑坏”,姜志礼牵头修缮,府佥事陈治本、晋江知县李待问同步修复县学明伦堂、戟门与棂星门,恢复科举与教学功能,稳固士民对文化秩序的信心。宗教场所方面,开元寺东塔在1604年地震中“第一层尖石坠、二三层扶栏碎”,1606年由詹仰宪主持修复,更换榱石102块,耗费白银190余两,正月动工、八月竣工。

1607年强震后,清净寺“楼栋飘摇、倾圮日甚”,住持夏日禹联合吏部郎丁哲初、名士李光缙发起修缮,姜志礼与李待问捐献俸禄协助,1608年六月开工至1609年九月完工,增建洗心亭、千佛庵,修补倾塌楼宇,还收集颜真卿字体题“遥天楼”“惟天为大”匾额,重塑宗教建筑功能与文化内涵;东岳行宫(青帝宫)在1607年地震中“尽圮、帝像坏”,姜志礼联合兴泉道姚尚德、知县李待问发起重建,延聘詹仰宪董役,詹氏自捐百金为启动资金,1607年底开工、三年后竣工,修复后行宫“中为正殿祀青帝,旁塑女史、六甲诸神,东设宏文府、西置阴隲司,增通天露台”,规模较震前更宏大,恢复其作为泉州民间信仰核心场所的地位。

洛阳桥为核心的交通设施

洛阳桥作为连接晋江、惠安县的交通枢纽,1604年地震中受损,1607年强震进一步导致“大石梁折入于海、桥北基下沉四尺、渊址剥落十存三四”,潮水上涨时无法通行,成为重建重中之重。姜志礼亲赴现场勘察,确立“南北分工、技术创新”方案:延聘曾修缮孔子庙与城墙的詹仰宪董理桥南工程(以加固旧基为主),举荐惠安人李呈春、张翰臣负责桥北(需重换大半墩趾、梁石与扶栏),詹、李二人还捐资助修。

洛阳桥工程于1608年春开工、1609年夏竣工,完成“海底结趾23处、葺旧35处、整补扶栏500个、增建两翼镇风塔各1座”,修复后桥梁关楼亭榭焕然一新。施工中创新采用“浮运架桥法”与“定嵌金木柱策”:前者沿用北宋传统技术,以舟载石梁精准安放;后者通过竖木柱搭双层高架,上层通人行、下层施工作业,既保障通行又提升效率,仅用一年多完成浩大工程,恢复泉州市沿海交通命脉。

社会秩序与城市功能

面对震后“楼铺雉堞倾圮、民心恐慌”的混乱局面,姜志礼从“民生保障”与“吏治整顿”双管齐下稳定秩序。民生层面,他救助鳏寡孤苦、打击粮食囤积、保障差役俸禄、按时发放军饷,还为地震中无主遗骸捐建义冢,解决灾后公共卫生隐患;吏治层面,禁止官员私受田产、清除官场腐败、整治市场垄断,对借机谋利者先教育开导,不服则依法惩处,张弛有度的措施安定民心。城市防御方面,1604年地震后泉州城墙“楼铺雉堞多圮”,姜志礼与姚尚德“请帑金修复”,委派詹仰宪、张振宗督办,将原城墙砖结构“尽易以石”,提升抗震与防御能力,工程“旬月告成”,快速恢复城市安全屏障;同时修缮府仪门、北门城楼等行政设施,重建环城水利工程,至崇祯五年完成,保障城市基本运转功能。

后世纪念

姜志礼在泉州市震后重建中展现的担当与成效,被泉郡百姓深切铭记,衍生出“立生祠、塑雕像、撰碑记”等纪念形式,其事迹通过文献记载与实物遗存传承,成为泉州历史上“官为民”的典范象征。

生祠与雕像

为感念姜志礼修缮洛阳桥、恢复城市秩序的功绩,泉州百姓在其任内(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于洛阳桥中亭桥楼右方修建“姜同节祠”(生祠),以花岗石石塑造其像供奉,还由惠安士民“捐金五十两、置田四十石”,择道士一人守祠,保障香火延续,形成“过桥祭贤”的民间传统。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明确记载“姜同节祠在府治东洛阳桥中亭,明万历间建,祀郡守姜志礼”,可见其纪念场所的官方认可地位。后世因岁月侵蚀,姜同节祠虽倾圮,但其石雕像被移至“西川甘雨”亭,后存于桥南蔡襄祠后殿,成为民众缅怀其功绩的实物遗存。

碑记与文献

泉州市名士与官员通过撰写碑记、载入方志,将姜志礼的重建功绩系统化记录,使其事迹流传后世。李光缙作为亲历者,先后撰写《郡知府姜公生祠田记》与《重修万安桥北记》,前者赞“岁丁未地震,桥大圮,公捐俸挈力修之,民谓公之功与忠惠(蔡襄)埒也”,将其与修建洛阳桥的蔡襄并列;后者详述姜志礼统筹南北修桥的过程,凸显其组织能力。

明末史学家何乔远撰写《姜使君祠碑》,称“泉人思公不置,祠公南洛河之上”,评价其“诚心直道,以三代之道待人”,高度肯定其治理理念。此外,姜志礼亲自撰写《重修万安桥记》,刻碑立于洛阳桥中亭,详细记载修桥“四异”(潮水退避、潮涨助工、施工无险、童仆殉职)与技术创新,该碑虽部分漫漶,但文字被收录于《泉州府志》《晋江县志》等方志;其升任广东省副使后,还模仿蔡襄《万安桥记》规制,另立《重修洛阳桥碑记》,现存于洛阳桥中亭碑林,成为其重建功绩的官方见证。

相关文化

文学作品

明代进士陈继畴的《地震诗》:

仲冬熙熙如仲春,翔阳戢翼嘘重云。

骄阴乘阳出未得,欲雨不雨蒸絪缊。

钩星渐舒开管钥,海水周流波相薄。

蟾蜍张口候仪动,一龙机发铜丸落。

是时漏点方二更,大街阗静无人行。

篝灯燕坐酒初醒,忽闻四壁声铮铮。

恍如空中旋磨蚁,又似弄舟江心里。

屋瓦纷飞水自波,千门万户重重扃。

宿鸟绕枝栖不定,儿童喧呼声相应。

争言无处可容身,嗟尔媪神何太横。

由来地道贵安贞,一阳之月宜上行。

历北而西三万里,胡为偏向东南倾。

东南虚自称乐土,男耕女织多愁苦。

灾来有基岂偶然,兹理难征聊可睹。

君不见姬宫湦一川地震须臾亡,

又不见刘恒地震山裂成至治

片言能使天意回,转妖为祥历堪纪。

方今圣德迈唐虞,郡工钦翼无专踰。

慢言天变不足畏,涓涓不止成江湖。

避殿减膳亦徒尔,贡琛献瑞何其诬。

一自鲸波沸东海,西川跋扈又数载。

征调频年物拓跋力微,奚堪榷酤复开采。

长狐乳虎何咆哮,罄山煮海旨民膏。

膏尽髓竭命不保,九阍欲叩君门高。

君门高兮不必叹,但愿君心恤灾患。

一朝赫怒弘羊烹,三仪顺轨方仪奠。

科学研究

相关记录

1、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阑因之并碎。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爱新觉罗·旻宁《晋江县志·卷74·祥异志》

2、万历三十二年地震,东塔顶盖折,邑人詹仰庇为主缘,僧通全、宏詧、真晓募修。——清·道光《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开元寺》

3、万历甲辰(1604年)地大震……度材鸠工,葺衅饬坏,计易榱石百有二,捐银一百九十两有余。经始于万历丙午(1606年)正月,告成于八月。——明·詹仰庇《开元寺修东塔记》

4、万历三十二年地震,楼铺雉堞多圮。副使姚尚德、知府姜志礼复缮治之。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泉州府志·卷11·城池》

5、万历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楼铺雉堞倾圮殆尽。副使姚尚德、太守姜志礼请帑金修复,委生员詹仰宪、千户张振宗董其役,旬日告成。城旧有用砖处,至此尽易以石。——《晋江县志·卷2·规制志·城池》

6、三十二年十一月,地大震,墙屋摇动,山川崩裂。——清·康熙《安溪县志·卷12·疆圉险要志·验征·灾异》

7、三十二年十一月九日,地大震,夜凡十余次。城雉民舍坠坏甚多,地裂数处。至次年正月六日乃止。——清·康熙《南安县志·第20卷·杂志之5·纪灾·明》、民国《南安县志·卷49·杂志2·纪灾·明》

参考资料

福建泉州地震.中国科普博览.2025-09-25

#世界地震之最#(六)中国内地近海最大的地震-1604年中国福建省泉州近海地震_科普知识_中国福州.福州市人民政府.2024-03-23

万历三十五年泉州强地震 姜知府率民众灾后重建载入史册.泉州网.2025-09-25

泉州灾异——地震.qzhnet.2025-09-25

福建泉州市区域稳定性的探讨.中国地质图书馆.2025-09-25

闽南地区城市活动构造与地震.豆瓣读书.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