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景德镇二中

江西省景德镇第二中学,于1952年由昌江区(原静山)、紫阳两所私立中学的初中部合并组建而成,属初级中学。后三迁校址,五易其名。文革期间,学校被拆散下迁农村,校舍被外单位占用,校产散失尽。1973年复办二中,扩编为完全中学。被外单位占用的校舍,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收回,至1985年基本恢复原貌。1978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1987年定为副县级单位。

办学历史

景德镇二中创建于1952年。60年来,景德镇二中从一个不足300人的初级中学,经历了初创、迁建、下迁、复办和发展的坎坷历程,发展到一个现在拥有88个教学班、5000多名在校生的省内知名重点中学。进入新世纪以来,景德镇二中把握住改革的机遇、乘势而上,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秉承学雷锋精神,创新人才培养,走素质教育之路,初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和风格,教育教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景德镇二中1952年由静山、紫阳两所私立中学合并组建而成,校址初设天主堂,1953年秋迁入五龙庵,1954年秋迁入太白园。

学校1957年改名为太白园初级中学,1965年再度改名为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1966年开始文化大革命,学校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师生分批离校,学校被迫下迁。校舍被外单位占用。

1973年学校复办并扩编为完全中学,1978年定为市重点中学,19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

2007年,景德镇市教育局发文,同意省重点中学景德镇二中组建足球班。

进入新世纪,景德镇二中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把握机遇,乘势而上,驶入发展的快车道,开创了教育发展的新局面。

学校概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校师生员工遵循“勤奋、求实、文明、创新”校训,培养优良的校风、学风和教风,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绩显著,赢得全市人民的赞扬,在省内外颇有声誉。为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由市人大代表提出议案,经市政府批准,于2001年创建了我市第一所公办民助性质的“太白园实验中学”,进行以外语、微机、数学为特长的素质教育实验,已于同年秋季招生,开局良好。由于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以及市教委直接领导,二中办学条件得到加速改善,并将尽快的被建设成为花园式的示范性的省优秀重点中学,以为景德镇市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师资力量

景德镇二中原名景德镇市太白园初级中学,系静山,紫阳两所私立中学合并而成。80年定为省重点中学。学校设昌南新区、太白园两个校区,占地200余亩。学校现有98个教学班,学生总数近5000名,现有教职工320名,其中专任教师281名,有高级教师43名,一级教师96名。已形成了初中为义务教育,高中已升为预备教育为主的办学模式。

如今在总面积为90亩的校园里,面貌焕然一新。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校舍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学校已建成为一所全省颇具影响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省级示范性实验学校。

实验教学设施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其中有理科实验室8间,电教室1间,语音室2间,多媒体网络微机室2间,电子浏览室1间,多功能教室一间,普通教室55间,音乐、美术教室各一间,体育设施有300米跑道田径场、绿草成茵的足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排球场等。现有图书馆、阅览室3间,藏书4.5万册。

学校注重“以德治校”,该校2000年获市优秀基层党组织称号。该校的“火炬学雷锋”小组多次被评为全国、省、市优秀先进集体。

教学成果

几十年来,景德镇二中已培养了数万名高初中毕业生。免试保送生、重点录取率、超录取指标人数均列我市同类学校之首。在全国初、高中数学联赛中,曾三度获江西省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名,一度获高中团体总分第一名,并多次获得个人第一名,2000年该校高考再创历史好成绩:录取本科人数超过300大关。余超同学以701分的优异成绩获省理科状元,填补我市理科状元桂冠的空白。素质教育实验班百分之百录取本科。2001年高考再创辉煌,素质实验班平均分591分,全校本科上线人数达326人,冯雪同学以701分的成绩获本市理科总分第一。

学校在全国初、高中数理化竞赛中曾12次获得江西省赛区团体总分第一和团体一等奖,并多次夺得全省个人第一名;少年足球队,在全省乃至全国缕创佳绩;在高考中先后有多位同学摘取省、市状元桂冠,为全国各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赢得广泛赞誉。

教学口碑

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学方案景德镇市名牌中学操场面积大包含足球场羽毛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

外设置停车位专业保管学生物品。以防丢失!

二中食堂干净无污染口碑俱佳!

操场栏杆外有池塘喷泉给学生优美安静的学习氛围。

江西省景德镇市第二中学。

学校活动

“青蓝工程”

景德镇二中举行第四届“青蓝工程”启动仪式

金秋十月,云淡天高,惠风和畅。景德镇二中科技楼三楼会议室秋意浓浓,近五十名新老教师齐聚一堂,隆重举行“景德镇二中第四届‘青蓝工程’启动仪式”。

启动仪式在王兰副校长的主持下拉开序幕,王校长首先总结了2009年—2011年这三届“青蓝工程”的历程,提出“青蓝工程”的目的就是“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师徒结对,共同提高”,它既是一个平台,又是一个舞台。师傅带徒弟要注重“三带”:带师德,带技能,带特长。徒弟要做到“三学”:学做人,学理念,学本领。要力争达到“三年合格,六年骨干,九年名师”的目标。

教务处张景鸣主任宣读了第四届“青蓝工程”的师徒结对名单,简单介绍了一下,让他们彼此熟悉。这次一共有七对师徒,徒弟都是今年九月才加入二中的新生力量。为了让他们尽快成长,学校延续了连续几年来的优良传统,实行传帮带活动。“青蓝工程”从09年开始至今已经举办了三届,一共组合了26对师徒。第一届通过“汇报课”“展评课”和“竞赛课”,已经顺利结业了。26对师徒中的徒弟在师傅的精心指导下进步显著,不少成了业务骨干,担当了班主任工作,还有不少在省市论文和讲课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如朱晟楠老师夺得全市青年教师“五项全能”比赛一等奖,江思思老师全市说课比赛一等奖……

涂宏老师代表师傅发了言,她是全市“五项全能”比赛一等奖获得者,有着十九年的丰富教学经验,教书育人,成绩斐然。她对景德镇二中“青蓝工程”以老带新的这种方式大加推崇,认为不仅年轻教师受益,作为师傅也会相互促进,从中得到提高。刚刚加入二中教师行列的程良文老师作为徒弟代表发言,他表示将虚心学习,甘愿奉献青春,尽快成长。

黄富林校长对“青蓝工程”师徒也提出了要求,期望徒弟扎扎实实把课上好,上课要写好教案,要和师傅共同商量、探讨,要虚心向师傅请教,课后要上交“课后反思”;同时师傅也要尽心尽力,要毫无保留地悉心指导。

最后,李志华校长对本次启动仪式进行了总结,他认为一所学校要办好,必须要有“三特”: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教师职业最大的特点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只要尽心尽力教学就能得到学生的爱戴,家长的信任,社会的认可。他要求年轻教师要“兢兢业业钻技术,认认真真学本领”,只有创新才能尽快成长,才能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第四届“青蓝工程”的启动为这批年轻教师搭建了一个成长的平台,期待他们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

二中“火炬”学雷锋小组

“火炬”学雷锋小组成立于1970年,四十二年来,“火炬”传了一届又一届,他们学习雷锋奉献社会,得到了社会广泛赞誉。该小组曾被团中央、教育部授予“新长征特别行动队”、“全国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

2012年2月23日,副市长汪剑平一行来到我校参加全市创建学雷锋班启动仪式暨二中“火炬”学雷锋小组交接仪式。会上第十六届小组将光荣旗帜传给了第十七届小组成员。

“奋进杯”系列比赛

每年五、六月组织高一年级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高二年级排球赛、初一年级乒乓球赛,十一月组织高二年级足球赛。

“校园之星”评选活动

景德镇二中校园文化周暨“校园之星”评选活动

清明节”/“谷雨”诗会

景德镇二中2017年第九届谷雨诗会

元旦百灵迎春”文艺汇演

元旦举办全校文艺汇演

学校荣誉

2005年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江西省赛区)团体总分一等奖

全省“十五”期间中小学教师、教育干部继续教育先进集体,

全省教育系统先进工会组织,江西省“五四红旗团委”,

全省家庭教育工作先进教学点,

全省学雷锋活动示范点,

江西省中小学(幼儿园)平安校园示范学校,

全省“四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传统

校徽

”火炬“象征着二中的雷锋精神,围绕着的飘带形似阿拉伯数字”2“,寓意着火炬精神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雷锋

1970年“火炬”学雷锋小组在成立,雷锋雕像是这里的象征。位于大门主干道中间位置。

校歌

《景德镇二中校歌》

昌江河畔钟声悠扬,

太白园书生琅琅。

瓷都二中我们的学校,

在这里雷锋精神放光芒。

勤奋求实文明创新,

勤奋求实文明创新,

要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

要实现振兴中华的理想。

参考资料

景德镇二中简介.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