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英文名:Middle Yangtze urban agglomeration),又称中三角,是一个以武汉为核心,由武汉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和鄱阳湖都市圈共同组成的特大型城市群。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游地区”等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江西南昌签署《武汉共识》,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2015年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正式地、完整地、宏观地确定了发展范围与主题思路。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2024年8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举措》已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启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2025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市、鄂州市市、黄冈市市、孝感市市、咸宁市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市、荆州市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岳阳市市、益阳市市、常德市市、衡阳市市、娄底市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市、宜春市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约32.6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25亿人,地区生产总值7.90万亿元。长江中游城市群以全国3.4%的土地面积和9.0%的人口数量创造了9.6%的经济总量。

建设背景

2012年8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开展战略合作,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01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2018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地区平原城市群等城市群推动国家重大区域战略融合发展,建立以中心城市引领城市群发展、城市群带动区域发展新模式,推动区域板块之间融合互动发展。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铁路长江中游等城市群,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2022年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明确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总体定位是: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发展背景

基础条件

历史渊源深厚。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 以来就有着特殊的文化渊源,经贸往来非常密切,具有发展成为 跨区域特大型城市群的深厚基础。

交通条件优越。该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拥有一 批现代化港口群、区域枢纽机场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干线,基本 形成了密集的立体化交通网络,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取得积极进 展,在全国综合交通网络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经济实力较强。该城市群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特别是 粮食生产优势明显,工业门类较为齐全,形成了以装备制造、汽 车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航空、冶金、石油化工、家电等为主导 的现代产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

城镇化基础良好。以武汉、长沙市南昌市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 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发展迅速,形成了一批各具特 色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生态环境容量较大,城乡区域发展趋于协调,2014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5%。

合作交流密切。目前区域内跨省交流合作平台已达30多个, 自2012 年初签订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来,基础 设施、产业、市场、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合作迅速展开,各省会 城市先后签署了《武汉共识》《长沙宣言》等协议,咸(宁) 岳(阳)九(江)小三角、九江与黄冈市跨江跨区合作开发、新(余) 宜(春)萍(乡)与长株潭合作等重点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

机遇挑战

随着国家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棋局、推动经济增长空间从沿海向沿江内陆拓展,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强大动力与有力保障,也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提升开发开放水平、增强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创造了良好条件,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和内需潜力将得以充分发挥,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但同时也要看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机制还有待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城乡区域发展不够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

名称变化

20世纪90年代,出于在长江中游建立一个中部经济增长极的考虑,学术界把目光放在当时发展势头比较乐观的湖北、湖南省江西省三个省份的部分地区,进行城市群区的理论设想。21世纪初,“经济区”和“城市群”的概念同时存在,并在后来的论证中最终确定“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提法。但是关于城市群的范围与核心的讨论迟迟没有落定,直到2015年3月26日,国务院发文《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批复》,同年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正式地、完整地、宏观地确定了发展范围与主题思路。

发展历史

2006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出台。此后,湖北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安徽皖江城市带获批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09年9月,国务院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形成沿长江陇海铁路、京广和京九“两横两纵”经济带,积极培育充满活力的城市群。之后相继出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实施意见》和《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城市群发展的指导意见》。

2010年12月,国务院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由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主体构成的“长江中游地区”等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区域”。2012年2月,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和江西南昌三省省会城市举办首次会商会,共同签署《加快构建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12月,区域发展与改革座谈会在江西九江召开,安徽进入长江中游城市群阵营。

2013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首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江西南昌签署《武汉共识》,标志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长沙市南昌市、武汉以及长江下游合肥市四省会城市将联手打造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依托的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按照《武汉共识》,四省会城市将在九个层面深入开展协作,包括: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自主创新、转型发展合作,推进工业分工合作,共同推进内需发展和区域开放市场体系建设,共同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同建设文化旅游强区,共建公共服务共享区,共建共享社会保险平台。与此同时,四省会城市交通、科技、商务、卫生等11个部门也分别签署协议,将加强交通基础设施,推进科技资源相互开放和共享,鼓励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创业资本等科技要素流动,建立医疗服务共享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跨市结算等。3月,湖北等省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加快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请示》。9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武汉组织召开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规划前期工作会议,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进入实施阶段。2014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二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江西南昌签署《长沙宣言》。9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增长极”。

2015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三届会商会在合肥举行,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安徽合肥、江西南昌签署《合肥纲要》。3月,政府工作报告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同年4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的通知》,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进行顶层设计,正式地、完整地、宏观地确定了发展范围与主题思路。

2016年3月1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四届会商会在南昌召开,就2016年重点开展的合作事项形成《南昌行动》。3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武汉的核心作用;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主体,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增长极;发挥武汉等超大城市引导作用,发挥南昌市长沙市等大城市对地区发展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武汉、长沙、南昌等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12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明确要求武汉立足中游、引导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全面提升现代制造基地、服务高地、创新源地、开放平台功能,强化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及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支撑和承启作用,拓展沿江发展新空间,挺起长江经济带脊梁,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12月20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正式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明确要求发展壮大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打造生态文明和绿色城镇化样板。

2017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五届会商会在武汉召开,武汉、长沙市南昌市三市共同签署《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合作行动计划(2017—2020)》,进一步深化细化交流合作,联手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12月,在武汉举行的长江中游城市群第五届科技合作联席会议上,武汉、长沙、南昌、黄石市岳阳市、九江、等6个城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以建立创新平台共享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共同打造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2018年9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市召开。此次会议邀请黄石市、岳阳市、九江市黄冈市市、株洲市市、抚州市等八个观察员城市和湘潭市市、益阳市市、萍乡市市等三个区域合作城市的相关代表参会,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引导作用,促进更多的合作红利惠及周边城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11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明确要求,以武汉为中心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

2019年1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在合肥市召开。会议围绕“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高质量协同发展”主题展开会商对话,武汉、长沙市南昌市、三省会城市共同发布《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参会各市联合签署包括《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2020年合作重点事项》在内的一系列相关合作文件。

2022年2月,国务院批复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批复指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协同联动、共建共享,彰显江西、湖北、湖南三省优势和特色,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为引导,优化多中心网络化城市群结构,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发挥空间枢纽作用,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城市群。

2024年8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举措》已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正式启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指出,以武汉都市圈为中心,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2025年8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长江中游城市群等成为高质量发展增长极。

自然地理

地形地貌

长江中游城市群主体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和丘陵为辅。整体来看,城市群内由西向东地形可以划分为巫山山脉武陵山、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大别山-幕阜山鄱阳湖平原怀玉山武夷山“三山夹两原”的五种地貌类型。城市群西部为巫山地区,地质条件复杂,最高点2408米,向南延伸到湖南省境内武陵山区;向东为沿长江两侧的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地势平坦,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土壤肥沃,是长江中游地区的“大粮仓”;幕阜山位于城市群中心位置,略呈东北-西南走向,是整个城市群的“绿心”;东侧为鄱阳湖平原及周边丘陵地带。

气候

长江中游城市群地处亚热带地区,位于季风气候区内,除高山地区外,大部分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期,降水充沛,无霜期长,气候条件优越。年平均气温16℃-18℃,一年中,1月气温最低,7月气温最高,季节变化明显;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梅雨季,降水较多。

河流湖泊

长江中游城市群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主要干流河流有长江汉江湘江赣江清江等,其中汉江为长江最长支流;此外,其他较小河流发育良好,水资源丰富。城市群内湖泊众多,是中国河湖资源最发达的城市群,拥有全国第一大和第二大淡水湖鄱阳湖洞庭湖,以及洪湖等其他湖泊,其中湖北省有“千湖之省”之称。

区域范围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武汉市、黄石市市、鄂州市市、黄冈市市、孝感市市、咸宁市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襄阳市宜昌市市、荆州市市、荆门市湖南省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市、岳阳市市、益阳市市、常德市市、衡阳市市、娄底市市,江西省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市、宜春市市、萍乡市上饶市及抚州市、吉安市的部分县(区),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

规划思路

2015年4月,《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下称《规划》)获得国务院批复。规划明确,要努力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重要支撑、全国经济新增长极和具有一定国际影响的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国土面积约31.7万平方公里,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长江经济带三大跨区域城市群支撑之一。《规划》明确,强化武汉、长沙市南昌市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两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发展格局。

根据《规划》,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未来将在六大方面重点发力,分别是:城乡统筹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调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公共服务共用、深化对外开放。其中,在城乡统筹发展方面,《规划》要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强化武汉、长沙、南昌的中心城市地位,依托沿江、沪昆和京广、京九、两广等重点轴线,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发展格局,促进省际毗邻城市合作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规划》要求,围绕提高综合保障和支撑能力,统筹推进城市群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水利、能源、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互联互通和现代化水平。

在产业协调发展方面,《规划》要求,依托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建立城市群产业协调发展机制,联手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壮大现代农业基地,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还要求,江西省、湖北、湖南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密切协调配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定期会商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抓紧制订实施方案和专项规划,依法落实《规划》明确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战略定位

中国经济新增长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的现代产业基地和全国重要创新基地,提升城市群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发展重要支撑,带动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构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

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不断完善城市群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城市群集约集聚发展,调整城镇行政区设置,优化城市空间形态和空间布局,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城镇发展与产业支撑、转移就业和人口集聚相统一,建设与山脉水系相融合的宜居宜业城市,打造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典范,促进城乡融合互动,推动建立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模式。

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重要交通通道为纽带,依托中心城市和产业基地,畅通内外联系,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铁路等地区合作互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深化全球合作和国际交流,打造内陆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合作的先行示范区。

“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加快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建立跨区域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联动机制,扩大绿色生态空间,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生态型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积累新经验、提供典型示范。

2025年7月14-15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未来城市集群会像热带雨林一样,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表现形式包括组团式、网格化、流域经济、走廊经济等。这些新的组团、走廊、网格,与现有都市圈和城市群并不冲突。长三角打造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又包括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

发展目标

到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整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全面对接联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分工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城镇体系更加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场一体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积极成效,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水平稳步提升,社会就业更加充分,人民生水平不断提高。

到2030年,稳步走上科学发展道路,现代市场体系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开放开发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区域发展格局更加优化,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城乡生活和谐宜人,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城乡发展

构建多中心协调发展格局

强化武汉、长沙市南昌市的中心城市地位,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增强要素集聚、科技创新和服务功能,提升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完善合作工作推进制度和利益协调机制,引领带动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环鄱阳湖城市群协调互动发展。

武汉城市圈。充分发挥武汉科学教育优势和产业优势,强化辐射引领作用,开展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提升国际化水平;全面加快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建设,推进武汉与鄂州、孝感、咸宁市、黄冈、黄石市等同城化发展,加强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联动发展;积极推进“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率先在优化结构、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中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中心。

环长株潭城市群。依托现有国家级开发区和产业基地,提升长沙市东部开放型经济走廊发展水平,促进长沙产业高端化发展,增强产业集聚能力,强化科技教育、文化创意、商贸物流等功能,打造中部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中心,率先建成“两型”城市和实现全面小康;推动长沙与株洲市、湘潭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衡阳、岳阳市常德市、益阳、娄底市等城市发展,加快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把环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示范区和现代化生态型城市群。

环鄱阳湖城市群。优化南昌市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交通功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打造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中部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南)昌九(江)一体化、(南)昌抚(州)一体化发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新(余)宜(春)萍(乡)城镇密集带、信江河谷城镇群的联系,促进与赣州市等原中央革命根据地联动发展,把环鄱阳湖城市群建设成为大湖流域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和低碳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强化发展轴线功能

沿江发展轴。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加快沿江铁路、高速公路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推进岸线开发和港口建设,构建内通外联的综合运输体系。增强武汉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宜昌、荆州市岳阳市、鄂州、黄冈、咸宁市、黄石、九江等沿江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优化产业分工协作,引导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商贸物流、纺织服装、汽车、食品等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石油化工、钢铁、有色金属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和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旅游合作,打造沿江产业走廊和全国重要的休闲旅游带。加强与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的联动发展共同建设长江经济带

沪昆发展轴。加快沪昆高速铁路建设,以长沙市南昌市为中心,发展和培育城镇集聚区,推进上饶高铁经济试验区、株洲市创新发展试验区发展,加快沿线上饶、鹰潭、景德镇、新余、宜春、萍乡、株洲、湘潭、娄底等城市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航空制造、光伏光电、有色金属、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粉末冶金、钢铁、食品等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加强旅游合作发展,构建贯通城市群东部和中国西南地区的联动发展轴,成为连接东中西地区的重要通道。

京广发展轴。提高京广通道综合运输能力,依托沿线人力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原材料、装备制造、高技术产业,形成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武汉、长沙市为龙头,增强沿线孝感、咸宁、岳阳市、株洲、衡阳等重要节点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带动沿线城镇协同发展,构建沟通南北的经济发展轴,进一步加强与京津冀、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地区的经济联系。

京九发展轴。依托京九通道,加快城市快速通道建设,发挥南昌市、九江辐射带动作用,推进昌九城际铁路一体化发展,提升沿线麻城市、蕲春、武穴市、黄梅、德安县、共青城、永修县丰城市香樟木新干县峡江县等中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立足特色资源优势,共同建设赣北、鄂东等地区的资源性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成为联系京津冀、珠三角和海峡西岸等地区的重要通道。

二广发展轴。以二连浩特-广州高速公路焦柳铁路及蒙西至华中煤运铁路为依托,以襄阳、荆门、宜昌、荆州、常德、益阳、娄底等重要城市为节点,以各类高新区、开发区和承接产业转移园区为载体,发展特色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化区域合作,成为沟通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原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地区的重要轴线。

促进省际毗邻城市组团发展

咸宁—岳阳—九江。立足区位优势和合作基础,重点推进跨界流域治理、省界市场建设、路网联通和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通城、平江、修水建设次区域合作示范区,共同加强幕阜山生态保护,全面深化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商贸市场、文化旅游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发展。

荆州—岳阳—常德—益阳。统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巩固提升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地位,共同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和立体交通网络,加强水域生态修复,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

九江—黄冈—黄石。推进基础设施和产业园区共建,开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创新试点,积极探索跨江、跨省合作新模式,拓展发展空间,促进城乡统筹和跨区域融合发展,推动黄梅小池融入九江发展。

长沙市、株洲、湘潭—新余、宜春、萍乡。共建湘赣开放合作试验区,统筹规划跨省市铁路和高速公路、省际连接线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际客运公交化建设,加强产业分工协作,打造湘赣边界红色旅游带和跨省产业合作示范区。

黄冈—安庆市六安市。共同推进大别山革命老区建设,探索扶贫攻坚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机制,加强重大项目和基础设施对接,统筹开发利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资源,协同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探索建立大别山旅游和特色产业协作区。

九江—安庆—池州市—景德镇。加快过江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挥产业基础、旅游资源等优势,合力承接长三角等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共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和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问题与挑战

城市群跨度大,影响区域向心力。长江中游城市群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公里,在城市群排名前列。主体由三个独立省份的三个城市群组成,每个城市群有自己的核心城市。受距离和文化认同等因素影响,小城市群向心力较强,但三个城市群的边缘难融为一体;小城市群之间部分区域地位被动,归属感较弱,形成“看似整体,实则分”的格局。跨省的区域合作又面临行政隶属关系的协调、市场的开放等,挑战重重。核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不强,小城镇缺乏发育。各个省会既是小城市群的核心,也是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各自的辖区内,省会自我发育的趋势超过对临近地市的带动。劳动力向省会流动的趋势明显,生产要素流动的方向固化,其他地区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缺乏发育的机会。除此之外,长江中游城市群同样面对着过度开发、环境恶化、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亟待在下阶段的建设中纠正。

价值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中国发展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有利于跨区域整合优化资源要素,探索城市群合作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培育形成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引领和带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有利于深化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和开放开发,形成良性互动、合作共赢的发展格局,协同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有利于共同保护长江水资源水环境,促进人水和谐、绿色发展,引领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有利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

参考资料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文大百科全书.2025-10-02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5-09-22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打造中国经济增长极.武汉统计局.2025-09-26

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历程.荆楚网.2025-09-26

武汉担负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重任.武汉市发改委.2025-09-26

长江中游城市群启动市场一体化建设.界面新闻.2025-09-26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国政府网.2025-09-26

地区经济司负责人解读《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5-09-26

安徽正式划入长三角 “中四角”概念不再|城市群|经济发展.凤凰财经.2025-10-02

第四次“握手”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举行第四届会商会.中国青年网-新闻.2025-09-26

[视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央视网.2025-09-26

《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网 .2025-09-26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5-09-26

国家发改委复函要求武汉:以四大功能为支撑 加快建成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网.2025-09-26

关于印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2664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站.2025-09-26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国政府网.2025-09-26

地区司负责同志参加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五届会商会.九江市发改委.2025-09-26

长江中游8市成立科技成果转化联盟.新华网.2025-09-26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六届会商会在长沙举行.百家号.2025-09-26

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第七届会商会在合肥召开.武汉市人民政府.2025-09-26

国务院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的批复.中国政府网.2025-09-26

习近平在湖北考察时强调:鼓足干劲奋发进取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中国政府网.2025-09-26

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 长江中游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人民网.2025-09-26

中央定调!城市不再“摊大饼”.百家号.2025-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