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也是历史上的上海市中心。地理范围为黄浦行政区(包括历史上的黄浦区、南市区和卢湾区)人民路至中华路以内的地区,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
上海早期的官方机构“上海务”出现于北宋时期,市镇形成于南宋时期,上海县建立于1291年。从明代中叶开始,倭患便不断骚扰,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建筑起城墙,抵御倭寇侵扰。1845年,随着英、美、法等国租界的陆续开辟和不断扩张,上海老城厢的城墙向外发展,使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一新一旧。1913年,上海老城厢明嘉靖年间的城墙拆除,填护城河而修筑起的马路,就是如今环形相连的人民路和中华路。上海人将这条环形马路圈起的内部区域称为“老城厢”。街区格局基本保持当时原样,许多建筑仍是原貌。上海老城厢内文物古迹众多,是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的汇聚之地,包括豫园、上海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古迹遗址。
在上海市的2035规划中,老城厢更将成为上海的最核心所在。左拥新天地、淮海中路CBD商圈,右望陆家嘴街道,北倚上海人民广场,向西贯通豫园商圈,向东连接起外滩。
起源发展
上海早期的官方机构“上海务”出现于北宋时期,市镇形成于南宋时期,上海县建立于1291年,上海逐渐成为控江距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明代中叶开始,倭患便不断骚扰,上海人民“众志成城”,建筑起城墙,有效地抵御了倭寇侵扰。
上海老城厢是上海开埠前的上海县城,由一道建于明嘉靖年间的城墙为界,界内为城厢。
1845年,随着英、美、法等国租界的陆续开辟和不断扩张,上海老城厢的城墙向外发展,使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一新一旧。
1913年,上海老城厢明嘉靖年间的城墙拆除,填护城河而修筑起的马路,就是如今环形相连的人民路和中华路。上海人将这条环形马路圈起的内部区域称为“老城厢”。100多年过去了,“老城厢”内的街区格局基本还保持当时的原样,许多建筑还是原貌。
辛亥革命前后,人们要求拆城、填浜筑路、发展交通的呼声日高,并最终得以实行。方浜,在城外一段填平城筑成今东门路,城内一段填平后筑成方浜路。肇嘉浜路在老城厢内的一段,于1914年填筑成肇嘉路,抗战胜利后改称复兴东路。薛家浜于1906年至气务1914年间填中心河,筑成今小桃园路、河南南路、净土街、亭桥街。1906摧 年填半段泾、运粮河,筑成蓬莱路、南阳路。清光绪、宣统年间,填城内薛家浜筑尚文路等。陆家浜于1926年6月填平,筑成陆家浜路。西洋泾浜于1915年填河筑路,名为延安东路,今为延安东路。由此上海老城厢由泽国成陆地,水城至今变为现代大都市的一部分。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上海老城厢是指如今上海市黄浦行政区(包括历史上的黄浦区、南市区和卢湾区)的人民路至中华路以内总用地面积为199.72公顷的地区,在不大的老城里有着路、街、坊、里、弄等大小道路数百条。城里不是规则的网格状,为犬齿交错、四通八达。
街区建筑
上海老城厢内除砖石结构的城墙外,各类建筑总体上属于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
风景名胜
上海老城厢内文物古迹众多,是名园、名人住宅、会馆公所的汇聚之地包括的豫园、上海城隍庙、老城墙大境阁等,还有徐光启故居“九间楼”、深宅大院内精美的“书隐楼”等古迹遗址。
街区特色
上海老城厢内有很多带“会馆”的路名。如会馆街、会馆码头街、会馆后街等,这些路名都和商船会馆相关。彼时的黄浦江上,南来北往的客商、摇橹撑篙的船工,总盼着有个同业扎堆的去处。于是,大大小小的商人会馆在上海滩落地生根。论资历,商船会馆是上海会馆里的老大哥;论排场,当年黄浦江边数它的院落最阔、旗杆最高;论影响力,往来的沙船主们都在这里揽商、议事、调处纠纷。
以官置粮仓命名的路名,上海老城厢还有不少:董家渡路上的里仓桥路与外仓桥路,河南南路上有西仓桥街,老北门内有旧仓街。以前在小南门内还有“白粮仓路”,所谓的“白粮”则指白米。
历史文化
上海老城厢因为产生于租界,并由西人规划、设计,也因为主要供华人居住,租售给华人,这些建筑往往是中西合璧式的。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石库门开始在上海的英租界最早出现。是因为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扇以石料箍着的黑漆木质大门,这种用石条围箍大门的建筑,就被叫作“石箍门”。而脱胎于宁波市方言的上海方言中“箍”“库”发音相近,久而久之,这种建筑就被称为“石库门”。
传承保护
在上海市的2035规划中,黄浦区是全上海唯一一个全境划入中央活动区(CAZ)的行政区域。在此顶层规划加持下,作为黄浦区的区位中心,老城厢更将成为上海的最核心所在。这里左拥新天地、淮海中路CBD商圈,右望陆家嘴街道,北倚上海人民广场,向西贯通豫园商圈,向东连接起外滩。
社会价值
老城厢是上海的源头和策源地,厢在吴语中是婉约隐蔽之所,五方杂处、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它就以这样温婉的方式绵延在历史的宏大叙述之中。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第一次鸦片战争前,上海市县城河道交错,桥墩纵横,有舟无车。县城内外随处可见“小桥、流水、人家”,而且形成不少与水有关的佳景,如凝和浜分出一条小支流(今梅溪弄),因其东北小蓬莱道院遍植红梅而被唤作梅溪,又如宝带门外方浜上的陆家石桥(位于今东门路、外咸瓜街交汇处),高二十四级,有三个环洞,中秋夜月影穿桥洞倒映水中,“沪城八景”中的“石梁夜月”即指此处。此外,古露香园池、城隍庙园湖、孔子庙泮池等名胜均以附近的河道为水源。在城内,东西向干河有肇嘉浜路(今复兴东路)、方浜(今方浜中路)和薛家浜(今乔家路、凝和路、尚文路),南北向干河有中心河(今金家坊、红栏杆街、小桃园街、河南南路、净土街、亭桥街部分路段)。肇嘉浜自关桥(位于今白渡路东首)引黄浦江水入朝宗门,横贯中心区域,往西出仪凤门。方浜自外十六铺桥(位于今东门路东首)引黄浦江水入宝带门,缓缓流向西城根,中间有一小岔流称花草浜。薛家浜自外薛家浜桥(位于今油车码头街东首)引黄浦江水入朝阳门,分段称乔家浜、凝和浜、守署浜,曲折地向小西门延伸。众多小浜,组成了密集的水网藻。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7年第九届会议上形成的决议:地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具有纪念性的空间和朗朗上口的俚语,具有很强的情感触动、激活思考、塑造记忆的功能。
参考资料
上海老城厢|商船会馆与上海郁氏家族.黄浦史志.2025-10-06
石库门: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记忆.澎湃新闻.2025-10-06
老城厢.中国大百科全书.2025-10-06
【城市更新】保留“最上海”的城市烟火气!黄浦老城厢再添历史风貌项目.澎湃新闻.2025-10-06
【海上记忆】读老城厢路名,读懂上海的来路.上观新闻.2025-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