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

缑山,又称缑氏山、缑岭、覆釜堆、抚父堆,是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府店村西南的一座山峰,海拔308米。缑山也是一处著名的道教活动场所,古时为道家七十二福地之一。

相传王母娘娘姓缑,曾在此山修炼,故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缑山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缑山晓月”为偃师八大景之一,其山顶立有名扬四海的神州第一碑——“升仙太子碑”,系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碑文系唐武则天亲笔所书。清乾隆皇帝曾在驻跸缑山时所作《登缑山极目》。此外,缑山还是缑氏家族的发源地。

地名由来

相传西王母姓缑,曾在此山修炼,故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

自然地理

地理位置

缑山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府店镇府店村西南,海拔308米,东邻中岳太室少室,西望龙门伊阙,南对九龙角黄庙,北瞻邙山黄河。

气候

缑山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

主要景点

升仙观

升仙观位于缑山上,又名仙君观,敬奉的是姬泄心的太子名晋。

缑山夜月

“缑山夜月”是“偃师八景”之一。

升仙太子碑

升仙太子之碑位于缑山之巅。此碑系武则天御制御书,其碑文载述了关于太子升仙的事及中国历史上流传的许多跟缑山、跟升仙太子相关的美丽传说。“升仙太子之碑”坐北面南,高6.7米,宽1.55米,厚0.55米,盘龙首,赑屓座高1.3米,全碑通高8米。史书记载,天授圣历二年(699)二月初四,武则天于洛阳市登封市封禅,留宿缑山升仙太子庙,感兴而亲自撰写并书丹了此碑文。全文33行,每行66字,行草相间,近章草书体。碑文以实写实,借述姬泄心太子晋(字子乔)升仙故事,用以美化歌颂武周盛世。

历史传说

西王母修炼

山海经》记载,嫁给玉皇大帝之前,西王母本是“豹尾虎齿”的凶神恶煞,后经多年修炼才有了绝世容颜。宋代《太平广记》记载,缑氏山就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

太子晋升仙

太子晋是周灵王的儿子,姓姬,名晋,字子晋,也叫子乔。后世称王子晋,或王子乔,乃太原市王姓的得姓始祖。15岁那年被立为太子。灵王21年,南洛河、谷水洪发,王宫受到威胁,灵王决定壅堵谷水以保宫城。太子以百姓生存为念,极力反对壅堵河道。灵王发怒,把太子晋废为庶人。

后来,王子晋被浮丘公引导到嵩山上修道去了。数年之后,有个叫桓良的人,是王子晋的朋友。他到嵩山上游玩,意外遇到王子晋。王子晋给姬泄心传口信说,告诉我的家人,七月七日在缑氏山相见。到了七月七日,灵王和王后来在缑山下,果然望见子晋乘坐白鹤落在山头。只见子晋举手与家人致意,双方却只能远望不能走近。此后,徘徊了多日,子晋乘坐白鹤飞走了。人们都说,王子晋成了和浮丘公一样神仙。

名人故事

西王母

宋代《太平广记》记载,缑氏山就是西王母“修道之故地”。正是因为西王母姓缑,这座山才得名缑氏山,简称缑山。

王子晋

史书记载,王子晋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是姬泄心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世称太子晋。他是周代中兴的希望,15岁便开始辅政。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南洛河暴涨,王宫(今王城公园一带)危在旦夕。灵王心忧如焚,决定堵水以保王宫。太子晋极力谏阻,称这样会危害百姓,应师法大禹以疏治水,并施以德政。灵王见儿子竟敢教训自己,恼羞成怒,将太子晋废为庶人,致使其抑郁而终,年仅17岁。灵王痛悔不已,将爱子葬在缑氏镇山上。

汉武帝

西汉时,汉武帝一心想长生不老,曾打着到嵩山封禅的旗号来缑氏山求仙。

武则天

公元671年,武则天随李治封禅嵩山时途经缑氏山,夜晚宿于永庆寺。明月当空,她由太子晋联想到自己葬在这里的长子李弘,不由得百感交集,挥笔写下《宿永庆寺》一诗:“秋风寂寞秋云轻,缑氏山头月正明。帝子西飞仙驭远,不知何处夜吹笙。”转眼到了公元699年,76岁的武则天早已成为执掌天下的女皇。当时内忧外患都已剪除,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她的心情很好,为自己的文治武功深感骄傲。二月初四,她由洛阳赴嵩山封禅,返回时宿于缑氏山升仙太子庙,触景生情,撰写了2000多字的升仙太子碑文,并亲为书丹,令镌于贞石。

乾隆帝

乾隆15年(公元1750年)秋天,历史上称乾隆为“南幸嵩洛”。他游罢龙门,于九月二十九日到缑山,先给子晋祠撰楹联一副:“笙音缥渺凌秋月,鹤羽翔迥驻岭云。”书额“即是丹梯”,又以《登缑山极目》为题,咏诗一首并挥毫执管令人镌镂。

玄奘

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附近)人。他于李世民贞观元年(627)从长安出发西行,纵贯现在中亚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东向经过现在巴基斯坦北部,然后循印度半岛北部东南行,途经现在尼泊尔南部而达印度东部,学习佛教教义,并从事讲学和著作。他曾周游印度半岛,然后携带所取佛经,经过现在巴基斯坦北部和阿富汗东北部转东经现在帕米尔高原南面而到达于田,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历时十九年,跋涉五万里。他回来以后和协助他翻译佛经的和尚辩机合作由唐僧口述,辩机撰文,用一年多时间写成了《大唐西域记》。

相关诗句

《凤吹笙曲》

唐 李白

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

始闻炼气餐金液,复道朝天赴玉京。

玉京迢迢几千里,凤笙去去无穷已。

欲叹离声绛发唇,更嗟别调流纤指。

此时惜别讵堪闻,此地相看未忍分。

重吟真曲和清吹,却奏仙歌响绿云。

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

莫学吹笙太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

《王子晋庙》

唐 白居易

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

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

《凤笙曲》

沈佺期

忆昔王子晋,凤笙游云空。

挥手弄白日,安能恋青官。

岂无婵娟子,结念罗纬中。

怜寿不寿色,身世两无穷。

《缑山子晋祠以下陪太尉钱相公游嵩山七章》之六《启母石》

宋朝 梅尧臣

旷哉嵩室阳,神怪所栖宅。

苍石不知年,灵熊去无迹。

烟岩想桂宫,苔壁疑椒掖。

不学舜娥悲,潇湘竹枝碧。

《王子晋赞》

南北朝 谢灵运

淑质非不丽,难之以万年。

储宫非不贵,岂若上登天。

王子复清旷,区中实哗嚣。

喧既见浮丘,与尔共纷翻。

《鹊桥仙·七夕送陈令举》

北宋 苏轼

缑山仙子,高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微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登缑山极目》

乾隆

缑岭茏蓰嵩岳连,传闻太子晋此升仙。

割来太室三分秀,望去清伊一带绵。

欢豫民情他间苑,菁芊麦色我芝田。

孜孜求治犹多愧,无暇重潘学道篇。

《缑山夜月》

缑山夜色月澄清,四野无尘花露凝。

白鹤不迷仙岛路,碧云空锁滑王城。

光摇古殿松楸老,字灭残碑涧户明。

可惜翠裘相拟似,教人徒忆凤笙鸣。

缑氏发源地

“缑” 本来是河南省境内的一座山谷,又叫做覆釜堆或抚父堆。相传2500多年前,姬泄心的太子晋,曾经在这座山上驾鹤成仙。缑地位于河南偃师区的南方,春秋时期是滑国的领域,后来改置缑氏邑,山名还是叫缑氏山。因为周代的王族曾被封在此地,并以“缑”作为姓,便逐渐形成了缑氏家族。山下还有一个缑氏镇,是通往登封市的必经之道。这里便是缑氏家族的发祥之地。

参考资料

缑氏山:仙人遗迹未曾空(洛阳名山文化⑧).洛阳网新闻中心.2025-09-27

偃师文旅故事|缑山凤笙之歌.偃师文旅.2025-09-27

史志研究|缑山.偃师党史方志.2025-09-27

洛阳偃师区先进制造业开发区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报告.偃师市政府.2025-09-27

欢迎进入洛阳市偃师区人民政府网站!.偃师区人民政府.2024-02-27

缑氏山—太子.印象河南.2024-02-27